![]() ![]() ![]() |
排位
1. 成品在内模的排位应以最佳效果情势排放位置,要思量入水标位置和分型面因素。要与成品的外形大小、深度成比例。
2. 成品到精框边的间隔:
A)小件的成品:间隔为25mm—30mm之间,成品之间为15mm—20mm,如镶件有则为塑胶原料25mm左右,成品间有流道的最少要15mm;
B)大件的成品:距边为35—50mm,有镶件最小为35mm,如1件钢件出多件流产物,则其之间的间隔应12—15mm左右。成品长度在200mm以上,宽度在150mm以上其产物距边应不少于35mm。
3. 成品排位时选择基准的原则:
A)优先选取具明显特徵(如柱位、碰形成空洞、骨位中)的部门分中。
B)若选取PRO/E 3D基准时,要注明CSO或CSI或DTM的名字。
C)形状特别,难于确定基准的成品,要与CAM会商再确定其基准。
D)成品基准与模胚中心肯定是要为整数,并在示明尺寸时于数码上加方框以示区别。
4. 排位时确定内模精框X、Y坐标方向的原则:若内模精框长宽尺寸差明显,必须取较长一方之方向为X轴方向放置模胚排位,以共同工场机床加工方向,减少堕落概率。